近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灵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示了渔光互补光伏项目的中标结果。某央企及其联合体以 16.2881 亿元 的总投资中标,该方案中乡村建设投资为 3.17 亿元,运营期固定资产租赁费为 7600 万元。
公告显示,该项目以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为主要支撑,并融合特色乡村建设。项目占地约 2600 亩 的鱼塘,按招标要求鱼塘阴影覆盖率不超过 55%,采用柔性支架光伏方案的装机规模约为 220MW。
本次投标报价涵盖前期费用、村集体与农户收益、光伏建设投资、乡村投资与渔业养殖等几大类。已知要点包括:
前期费用:约 1.1~1.2 亿元,各投标企业差异不大;
资源费:按 220MW 装机规模测算,约为 0.5 元/瓦;
乡村投资:差距明显,最高为 3.17 亿元,最低仅 1000 万元;
运营期固定资产租赁费:7600 万元。
行业长期存在的非技术成本问题在此次招标中依然可见。尽管国家 136 号文旨在推动新能源全面入市并压缩非技术成本,但从本项目各类费用来看,仍有较大下行空间。
对比 2023 年江苏某县 4200 亩渔光互补项目当时提出的苛刻附加条件(不低于 2.5 亿元捐款、10 亿元产业配套、6000 万美元外资要求),当前招标条件已有明显宽松,这表明非技术成本正在被逐步压缩,但进程并不一蹴而就。
本次投标参与企业仅 4 家,与 2024 年江苏地区光伏项目热度大幅聚集的情形相比,参与热度明显回落。地方政府虽仍提出一定的产业配套要求,但在 136 号文影响下,相关积极性已显著下降。
受电价不确定性影响,业内了解到,多家央国企在 2025 年已出现暂停或放缓光伏电站投资的现象,说明大型国企对电站开发更趋谨慎,投资规模有所收缩。
资源费在各地分化明显,与当地资源消纳能力、电价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以西部某光伏大省为例,过去该省资源费常在 0.1~0.15 元/瓦区间,而在 136 号文下发后,部分地区资源费迅速下调至约 0.02~0.03 元/瓦。
总体来看,尽管政策导向正推动非技术成本下降,但压缩幅度与速度仍受制于地方财政需求、产业配套要求和地方博弈。与此同时,央国企等主体对光伏电站投资的谨慎态度,已在实际项目中开始体现,投资节奏和规模预计在短期内保持收缩或调整态势。
未来关键关注点包括:地方资源费与配套要求的进一步规范、电价机制的稳定性,以及国企投资节奏的回暖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