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为能源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提供政策支撑。对此,光伏产业被视为AI驱动下的核心切入点之一,正迎来万亿级市场机遇。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初步构建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并力争到2030年让能源领域的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政策不仅为AI+能源提供顶层设计,也为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明确时间表与政策预期。
人工智能与光伏融合并非短期跟风,而是基于能源结构演进与技术需求的自然选择。随着大模型和算力应用普及,数据中心等高耗能场景对清洁电力的需求持续上升,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为AI算力提供绿色电力保障;反过来,AI又通过预测、运维与调度提升光伏发电效率,推动产业向提质增效转型。
AI服务和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带来的电力需求增长,推动对低碳、稳定电源的刚性需求。光伏作为可再生基载能源,在满足碳减排目标的同时,也为算力中心提供可持续能源供应方案。
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与波动性,AI可通过高精度功率预测、智能运维和调度优化显著降低损失、提升发电稳定性,帮助光伏项目实现更高的收益率与更低的运维成本。
《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在高精度功率预测方向的人工智能应用,构建多时空气象服务体系,利用多场景多周期算法大模型解析气象—功率非线性关系,实现新能源功率精准预测。
地方实践已有成效:部分电网与企业部署的AI预测系统在极端天气和负荷高峰期已显著提高预测准确率,缓解了电网调度压力。
通过无人机、无人车、智能巡检与大模型诊断,光伏组件的故障检测与定位将更加精确,巡检频次与效率均可提升,从而降低人工运维成本并延长设备寿命。
借助AI生成的设计推荐引擎,可在项目规划阶段综合考虑发电效率、投资回报和局部电价波动,优化选址、设计与投资策略,帮助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提高收益稳定性。
此外,《实施意见》着重推进虚拟电厂、光储一体化等应用,支持大规模灵活资源聚合参与电力市场,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与市场化价值。
政策红利为行业带来明确的长期预期与资源倾斜,光伏企业可借此推动技术升级、业务模式创新与产业链协同。但与此同时,深度融合也带来了三方面挑战:
技术门槛提高:AI+光伏要求跨学科能力,企业需构建包含光伏、数据、算法与电力系统知识的复合型团队。
投资压力加大:算力、研发、设备及数字化改造都需要前期投入,中小企业面临较高的资金压力。
商业模式尚待成熟:虚拟电厂与智能运维等方向仍需形成可持续盈利路径。
《实施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光伏产业进入AI驱动的智能化时代。AI将在发电预测、运维管理与市场交易等层面全面赋能光伏行业,带来万亿级市场机会。但政策机会并非自动等同于普惠效益,企业唯有在技术创新、组织能力与商业模式上同步发力,才能在这轮产业变革中占据领先位置,成为能源智能化转型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