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随着新能源政策的剧烈调整,大规模持有新能源电站资产的央国企迎来了深刻的挑战。随着136号文的实施和限电比例的不断攀升,以风电、光伏为主的电力投资企业普遍面临利润大幅下滑的局面。
近期,多家央企缩减或取消了部分奖金发放,电力企业强调“提质增效”已成集团战略重点。全国范围内,各地新能源电站资产价值出现显著分化。
例如,湖北部分央企新能源电站项目受电价下降与限电影响,已经出现“投产即亏”的情况。
某央企数据显示:
2024年集团新能源项目限电率约 9%
2025年上半年已升至 18%,亏损面不断扩大
部分新建光伏电站电价从 0.22元/度骤降至 0.1元/度出头
大量新能源电站建成后因限电或电价原因被央企选择“拖延转固”,避免立即承担贷款偿还压力。与此同时,运维人员编制压缩,一个人需承担原来数人的工作量以降低成本。
面对困境,央国企正在通过智慧场站建设、电力营销创新、全寿期成本控制等手段寻找破局之道。
国家电投提出“均衡增长战略”,推进新能源“评、诊、治”体系,实施光伏“以新代旧”、风电“以大代小”,深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
央企在新建项目中强调全寿期成本领先,加强全过程质量和效益管控,确保新增项目盈利可持续。
在电力市场化背景下,电力营销已成为提升效益的核心。华能集团、华电集团等均提出要通过绿电直供、绿证交易和多能互补模式来提升盈利能力。
央国企新能源电站正进入利润承压的新阶段。如何在政策调整、限电加剧、电价下滑的背景下平衡投资目标与盈利水平,将成为“十五五”电力投资的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