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光伏电站规模不断扩大,光伏无人机巡检因高效、安全而受到运维企业追捧。然而,业内专家提醒,技术并非万能,过度依赖无人机可能带来新的运维风险。业内呼吁推动“空地一体光伏巡检”模式,实现效率与精准度的平衡。
在传统人工巡检模式下,一个10MW的集中式光伏电站需要3名运维人员连续工作近一周才能完成全站巡检。而采用光伏无人机巡检后,只需10个小时即可覆盖同样范围,效率提升四到五倍。
现代无人机不仅搭载高清摄像头,还配备红外热成像设备,可快速识别光伏组件的边缘裂纹、背板翘起等外观问题,并通过热成像发现热斑等电路故障。更重要的是,光伏无人机巡检避免了人员长时间进入高温、复杂地形区域,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
尽管光伏无人机巡检优势明显,但“全靠无人机”并非最佳方案。部分运维企业为了节省人工成本,取消人工复检环节,导致隐性缺陷被忽视。例如早期隐裂组件、微小接线问题,若拍摄角度不当或画质不够清晰,无人机难以识别。
此外,在水面光伏电站中,强烈反光会干扰无人机的红外成像,曾有案例显示,某水上电站25%的组件被误判为热斑故障,造成运维资源浪费。
沿海某工业园区在引入高端光伏无人机巡检系统时,未充分评估地形与电磁环境,结果在密集厂房和复杂信号干扰下,无人机频繁偏离航线,巡检效率反而下降。这一事件凸显了技术选型必须结合实际运维场景的重要性。
业内专家建议,未来应采用“空地一体光伏巡检”模式:先通过无人机进行快速、全覆盖巡检,再由经验丰富的人工团队对无人机发现的重点区域进行复检。这样既能利用无人机的高效覆盖能力,又能发挥人工细致观察与复杂问题判断的优势。
人机协同:无人机巡检锁定问题区域,人工复检确保结果精准。
数据赋能:结合无人机影像与人工巡检记录,建立组件故障预测模型。
差异化应用:根据电站规模、地形、电磁环境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无人机与巡检策略。
光伏无人机巡检无疑是推动光伏运维智能化的重要工具,但唯有与人工巡检深度结合,构建空地一体光伏巡检体系,才能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实现运维效率与发电收益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