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36号文》发布以来,全国新能源投资受到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多地竞价电价尚未明确,导致常规光伏项目投资停滞,央国企纷纷收缩投资。然而,沙戈荒光伏基地作为新能源开发重点,成为央国企投资的“避风港”和战略主战场。
近期,《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5-2030年)》明确了新增253GW光伏规划,加上“十四五”期间牵头企业确定的170GW沙戈荒基地,总体规划开发规模预计超过400GW。
沙戈荒基地拥有广阔未利用土地、优越的风光资源和明确的土地使用属性,是大规模光伏开发的理想场景。在央国企下半年工作会议中,加快沙戈荒基地开发已成为共识。
“十四五”期间,国家规划了多个10GW以上的超级新能源基地,主要分布在八大沙漠,总规模超160GW。光伏梳理显示,五大央企及六小央企牵头的沙戈荒大基地中,风光总规模近170GW,其中光伏约100GW,风电约70GW。
华电牵头5个大基地,总规模超过60GW;
三峡、国家能源集团各牵头超过24GW;
华能、大唐、国家电投等企业牵头基地均超过10GW。
目前,10GW以上沙戈荒大基地仅部分开工,多数为1~2GW的先导工程,其余仍在规划和投资阶段。
根据《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5-2030年)》,“十五五”期间沙戈荒基地将新增约253GW光伏治沙项目。内蒙古计划新增光伏治沙项目约60GW,结合已批准的170GW待建基地,总规模超600GW,剔除可能重合项目后,明确规划仍有400GW以上,将成为央国企新能源投资的核心主战场。
沙戈荒基地开发成本低、土地使用风险小,是央国企青睐的重要原因:
土地成本低:多为未利用沙地、戈壁,土地租金仅100~200元/亩,几乎不存在征收两税风险;
规模化优势明显:大型基地摊平EPC及运维成本,部分项目EPC招标价格仅1.7元/瓦左右,远低于常规项目2~2.5元/瓦;
电价与限电问题可控:超大规模基地通常配套特高压输电线路,伴生电价政策确保项目经济性;
生态贡献显著:光伏治沙项目不仅保障清洁能源供应,还实现生态修复、治沙防沙,兼顾社会责任。
当前,沙戈荒基地已成为央国企新能源投资共识:
国家电投下半年工作会议明确将黄河公司、吉电股份、中国电力、甘肃公司等沙戈荒大基地列为重点开发方向;
华能集团计划加快大基地建设,以应对“双碳”目标和能源结构转型需求。
即便在电价与政策不确定的情况下,沙戈荒基地凭借经济效益、生态价值及社会责任,仍将成为“十五五”期间新能源投资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