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农业”模式已成为我国新能源与现代农业跨界融合的重要方向。根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支持将光伏发电系统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其辅助性活动,实现土地的双重用途和能源与农业的协同增值。
在特色农业模式下,需科学计算光伏板覆盖率与作物光照需求的平衡。喜阴作物如菌菇、中草药等更适合在光伏板下生长,实现农光互补。
例如,河北某县“菌菇光伏”项目,通过光伏板遮光特性为香菇创造适宜生长环境,同时实现电力发电与农作物生产的双重收益。
渔光互补项目将光伏板覆盖在鱼塘上方,需兼顾鱼类生长习性和设备维护。合理规划光伏板布局和安装高度,可降低水温、提供遮阴,为鱼类创造良好生长环境。
例如,广东某罗非鱼养殖项目,通过渔光互补模式提升鱼类成活率,同时发电收益增加。
牧光互补模式将光伏发电与畜牧业结合,实现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光伏板覆盖闲置土地发电,牧民可在板间隙放牧,并分享光伏收益。
如新疆某光伏牧场,通过光伏设施与草场保护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
光伏大棚在农业大棚顶部安装光伏组件,实现棚顶发电、棚下种植。设计需兼顾透光率与发电效率,可采用高透光率光伏板或可调支架。
北方光伏蔬菜大棚及南方光伏花卉种植项目即为成功案例。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一块土地实现发电与农业生产,提升土地综合经济效益。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光伏发电可为灌溉、温室照明及温控系统供电,减少能源支出与价格波动风险。
促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与运营环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光伏+农业”面临光照平衡、设备选择、布局设计及经济成本等挑战。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研发适用于各类农作物和养殖场景的光伏运维技术和专用设备。
经济成本控制:优化项目设计与设备布局,提高光伏发电和农业产出效率,缩短投资回收期。
政策与市场应对:建立多元化销售渠道,实时监测农产品和电力市场动态,保障项目收益稳定性。
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市场成熟,“光伏+农业”模式将成为我国能源转型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推动农业与能源领域的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