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遮挡不仅仅是“少发一点电”。从成因、机理到诊断与治理,本文总结适用于电站的巡检与优化策略,帮助降低 5%~10% 的年发电损失。
光伏组件由电池片串联提升电压、并联提升电流构成。一旦某片电池片被遮挡,就会形成“断点”,触发旁路二极管保护机制,从而使整串电池被跳过,发电量明显下降。
热斑效应:被遮挡的电池片不但不发电,反而变成“电阻”,持续消耗周边电池片的能量,其温度可比正常区域高出 30–50℃,长期会造成组件局部烧蚀与老化。
例如:组件角落的鸟粪若长期不清理,数月后常可见局部发黑与烧蚀痕迹,直接拉低电站收益。
固定阴影:支架立柱、斜梁交叉、组件边框错位、电线杆、检修通道围栏。
动态阴影:日出日落角度、建筑物/山体投影;风吹树叶;季节性变化;鸟群飞过或落叶临时遮挡。
设备阴影:逆变器风扇、汇流箱接线盒等突起造成遮挡。
清洁残留:泥点、未清理的鸟粪与落叶,小面积遮挡也会影响电池片。
数据分析:监控平台对比各支路曲线,若某支路在固定时段功率突降,可能是固定阴影导致。
IV 曲线检测:智能逆变器的 IV 曲线扫描功能可识别异常,出现台阶或扭曲通常意味着遮挡或故障。
现场巡检:应在异常时段检查,配合红外热成像,热斑会显示明显高温亮点。
固定阴影:无法消除遮挡时,可优化组件排布,或将受影响组串接入多路 MPPT 逆变器独立通道。
随机阴影:建立定期清洗制度,尤其在鸟类频繁或风沙大的区域。
技术升级(MLPE):新建或改造项目可引入优化器或微型逆变器,组件独立运行,长期收益可观。
重在预防:关注周边环境变化,提前识别风险。
数据驱动:重视监控平台的异常波动。
精准排查:结合 IV 诊断与红外检测,避免盲目操作。
经济合理:结合电站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阴影遮挡像电站的“慢性病”,单次损失不显眼,但长期累积足以影响全年收益。巡检时,除了清洁组件表面,更要留意阴影落点,避免“小问题”变“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