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资讯】 光伏电站运维中,组件清洁常常被忽视,但其对发电效率的影响却至关重要。近期,在一处100MW光伏电站的实验中发现:灰尘堆积30天的组件比刚清洗过的组件,日发电量下降约12%。
光伏组件长期暴露在户外,容易受到灰尘、鸟粪、树叶、油渍等污染。这些杂质会遮挡阳光,降低透光率,从而直接影响发电效率。业内专家表示,科学安排清洗不仅能提高发电量,还能延长组件寿命,降低长期运维成本。
现场观察: 当组件表面出现明显污染时,应纳入清洗计划。
数据监测: 在光照条件稳定的情况下,若发电量持续下滑,往往与积尘有关。
地域特点: 西北风沙大、雨水少的地区需增加清洗频率;南方多雨地区则可适当减少。
季节因素: 春秋风沙季节需要重点清洁;夏季雨水较多时清洗需求相对降低。
极端天气: 沙尘暴、大雨过后,及时清洗有助于避免泥沙长期覆盖影响发电。
传统方式主要依靠人工清洗,常见流程包括:
断电检查,确保安全。
使用软毛刷或干布先去除表面灰尘。
利用低压水枪或喷壶冲洗污渍,避免高压损伤组件。
必要时可使用中性清洁剂,但禁止使用酸碱性溶液。
清洗后及时擦干,防止水渍影响透光率。
近年来,光伏清洗无人机逐渐成为电站智能运维的重要工具。与人工清洗相比,无人机具备以下优势:
覆盖范围广,适合大规模光伏电站,清洁效率高。
降低风险,避免人工登高和触电等危险。
节省人力,减少人力成本投入,实现无人化运维。
智能化管理,结合数据监控,可实现定点清洁与自动巡检。
目前业内常用多种方式验证清洁效果:
发电量对比: 清洗前后对比发电数据,是最直观的验证手段。
视觉检查: 确认是否存在污渍、水渍或划痕残留。
运维记录: 建立清洗台账,记录时间、方法与效果,便于后期优化。
光伏组件清洗是电站运维的关键环节。随着光伏清洗无人机的应用普及,行业正迈向智能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新阶段。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无人机与智能监测系统的结合,将为光伏电站的高效运行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