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李鹏近日在相关会议上指出,我国新能源发展虽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在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亟需从三方面完善政策体系。
以《可再生能源法》为核心的产业政策体系,推动我国新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度电补贴和全额保障性收购等措施,光伏与风电度电成本分别由2006年的4元和0.6元,降至2024年的0.19元和0.23元/千瓦时。新能源装机占比也从2005年的0.3%提升至2024年的42%,首次超越煤电。
根据CarbonBrief数据,2024年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经济贡献值达13.6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0%,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绿色电力消费约束不强:配额制落实不到位,责任未有效延伸至终端用户,清洁电力“发热用冷”。
系统成本抬高新能源使用成本:如西北地区新能源度电成本虽仅0.15元,但用户侧综合成本高达0.42元。
电力与碳市场协同不足:目前两个市场分离运行,清洁能源减排价值未能在消费端充分体现。
后补贴时代,需重塑市场对新能源的稳定信心。通过将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5%、2060年达80%的国家目标分解到区域与年度,引导用户形成真实消费需求,从而对冲新能源入市的不确定性。
取消全额保障性收购,让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建立合理交易机制,将调峰、备用等系统成本显性化,推动成本降低。同时坚持同网同质同价,实现公平竞争。
绿证将成为电碳协同核心纽带,建议将其价值与碳减排量挂钩,通过区块链确保可追溯性。电能量价值通过电力市场、系统成本由辅助服务市场承担、碳价值由碳市场体现,实现完整的政策闭环。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已有十年,能源消费革命被置于首位。当前正值转型关键期,建议以绿色消费为牵引,构建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型工业体系,助推传统产业绿色智能升级,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