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在山东烟台莱州港区,一座座庞大的钢结构海上光伏平台正在加紧吊装,准备发往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国华HG14 1GW光伏基地。随着海上光伏开发由近海向深远海挺进,面对辽阔海域、复杂天气以及高盐高湿的严苛环境,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日益显露局限。此时,以高效、智能、精准著称的无人机巡检系统迅速崛起,成为海上光伏运维的“空中守卫”,推动巡检模式从“乘船逐浪”向“俯瞰全域”的变革升级。
自主规划:结合GIS地图和实时气象数据,智能绘制避障航线,确保巡检路径高效安全。
动态避障:配备毫米波雷达与视觉系统,可在6级海风条件下灵活调整飞行姿态,巡检通过率高达98%。
视觉+红外双重检测:通过高清影像与热成像技术,精准发现光伏板污损、腐蚀及细微裂纹,定位热斑隐患。
环境同步感知:实时采集风速、湿度等环境数据,为设备异常分析提供背景支持。
极速分析:借助深度学习算法,在30分钟内完成千兆瓦级电站数据处理,自动生成包含故障位置和优先级的维修报告,整体响应速度提升约80%。
机身优化: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及折叠式螺旋桨,抵御8级强风,保障飞行稳定性。
防腐升级:主要零部件覆盖纳米级防护涂层,大幅降低盐雾腐蚀,设备寿命延长30%以上。
海上智能机巢:无人机可在平台上自动起降、充电及回传数据,实现真正的无人值守。
绿色供能体系:通过接入光伏储能系统,使用自发绿电为无人机供能,打造零碳运维闭环。
海陆空一体化:与水下机器人、海面巡检设备协同作业,全面排查支架锈蚀、海缆损伤等隐患,构建海上电站的全维安全网。
引进复亚智能巡检系统后,单次巡检覆盖面积达500公顷,故障识别准确率突破95%,年均发电损失率下降12%。
运维经理评价:“以前乘船巡检不仅慢,还受天气制约,如今无人机一小时内就能完成全站检查,效率提升了20倍以上。”
在155米深水区,无人机通过高精度定位配合AI算法,优化清洁机器人作业路径,使年均运维支出降低约25%。
随着5G、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入海上光伏场景,未来将打造出虚拟电站,实现智能预测、远程维护的新模式。
在“双碳”战略指引下,到2025年我国海上光伏累计装机规模预计将超过10GW,无人机巡检有望成为标准化运维配置。
通过减少船舶燃油使用、降低人工巡检风险,无人机正在助力海上光伏运维向“低碳高效、零伤亡”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