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风电与光伏大基地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根据行业数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国家已审核通过的大基地项目累计规模突破400GW,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国家林草局联合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召开光伏治沙基地规划论证会。据悉,此次规划的整体规模或将达到300GW,预示着“十五五”期间集中式新能源仍将以大基地模式为主攻方向,助力实现2030年4.55亿千瓦装机目标。 然而,随着大基地集中投产,新能源项目在实际运行中的电力输出波动性加剧,给电网安全带来不小挑战。电网不仅在“风光大发”时承压明显,还需在资源不足时进行调节支持,导致高比例限电问题频发,并额外承担辅助服务费用。 在“双碳”目标驱动和电力系统转型背景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成为破解瓶颈的关键路径。与此同时,从发电端出发,业内正通过技术革新和数智化手段,加快项目投建营逻辑的升级,推动大基地项目向更高效、更稳定方向发展。 当前,新能源装机容量已历史性超过煤电,但其间歇性与波动性使得电网调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大基地集中投产背景下,电网波动与消纳矛盾愈发突出。 为此,储能被寄予厚望。特别是构网型储能系统的加速落地,正成为提升电网稳定性与新能源并网能力的关键。12月6日,华为在乌鲁木齐举行的“2024中国数字能源旗舰峰会”上宣布,将以技术创新与场景融合全力支持新疆在构网储能、电站数字化等领域的发展。 会上,华为重点展示了其基于智能光储系统与构网型算法研发的“智能光风储发电机”解决方案。该系统通过“重构电压稳定、重构频率稳定、重构功角稳定”三大能力,显著提升电网新能源接入上限。同时,该方案支持多场景全工况构网与自同步稳定运行,可与光伏、风电、同步发电机等多种电源协同并列运行。 在此基础上,华为打造的全球首个百兆瓦时级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项目——新疆哈密华润咸水泉25MW/100MWh储能电站,已完成多项复杂电网扰动测试,验证了其在电网暂稳态支撑和构网模式切换方面的卓越性能。 除了提升并网能力,新能源基地项目的投建营逻辑也正迎来重构。面对西部地区复杂自然条件,如何控制建设与运维成本、保障投资回报率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 对此,华为基于多年在ICT领域的技术积累,推出了“清洁能源大基地规建维营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解决方案”。该方案聚焦智能算法与AI数据处理,提供百万设备接入、实时诊断与全场景分析能力,实现从规划、建设、运维到经营的全链条数智化管理。 在光伏电站设计阶段,3D建模与仿真技术显著提升了设计效率与精度;在运维阶段,无人机巡检、AI识别报警系统、智能分析平台共同构建起“少人/无人”高效运维新模式。华为还通过数字化固化巡检、诊断与修复流程,打造出端到端高效、可视化的电站管理平台。 这不仅提升了电站安全性与PR值,还在实际运行中大幅降低了运维成本,为大基地项目的长期收益提供坚实保障。 从“跟网型”向“构网型”演进,新能源发电系统正由被动适应走向主动支撑,为未来更高比例上网打下基础。而从点状的智能化应用向全生命周期的数智化管理转型,意味着新能源基地项目正逐步走向精细化、高效化发展阶段。 在多方期待与产业升级的共同推动下,新能源大基地正迈入一个以“高效、稳定、智能”为核心的新阶段。未来,随着构网型技术与数智化系统的持续融合,清洁能源大基地有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的全面跃升。技术创新,提升新能源电网适应性
数智化升级,引领基地项目“全生命周期”跃迁
构网型变革下,新能源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